主办:宝鸡市档案局 地址:行政中心6号楼D座 办公室电话:0917-3261356 查档咨询电话:0917-3261355网站地图
通知公告: 更多公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档案文化 > 热点话题
论方言的档案式保护与传承——记宝鸡市扶风县方言建档工作
时间:2018-03-26 08:59  来源:扶风县档案局  作者:宋蓓蓓  点击:
【摘要】扶风作为宝鸡全市唯一列入“陕西方言语音建档”试点县,为挖掘最地道的扶风方言,保护和传承本地语言,记录历史,弘扬扶风地域特色文化,自2015年6月份以来,该县在陕西省率先启动了扶风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为全省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作出了有益探索。本文从档案部门进行方言语音建档的背景、意义、优势、做法4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围绕如何建立方言数据库、整合方言资源、开展方言保护内容介绍了扶风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特色和显著成效。
【正文】
  方言,也称“土话”、“乡音”、“家乡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地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人口流动性增强,各地文化互相交融,目前,能讲地道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乡音连接乡愁,乡愁需要记住。这些“逐渐消失的声音”亟待保护和传承。 
  2015年5月,扶风县被省、市确定为陕西地方方言建档首批试点单位。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筹备、精心录制,圆满完成了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把扶风最纯正的“土话”以文本、音频、视频形式全面、立体地记录下来,让扶风方言语音资料真实、完整地进馆入库,为留存方言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作了有益探索。
  一、扶风县情及方言背景
  (一)扶风县情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宝鸡市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之美誉。全县辖8个镇(街),113个行政村,9个社区,人口45万,面积720平方公里。
扶风置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300年,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称美阳,唐贞观八年,改称扶风县,1958年并入兴平县,1961年分出至今,隶属宝鸡市管辖。
  (二)扶风方言概况
  扶风属于关中一带,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关中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根据语音差异分为“西府话”和“东府话”。扶风方言为中原官话秦陇片,属于“西府话”,全县方言基本一致,只有东部杏林等乡镇呈现出关中东西部过渡的语言特点。地方戏主要是秦腔和眉户,曲艺有曲子和快板;秦腔、眉户使用广泛,曲子、快板使用较少。
  二、扶风方言建档的重要意义
  方言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文字层面的,另一个是发音层面的。文字层面的方言容易保存,发音方面的方言很容易消失。方言的建档过程,实际上就是记录和反映语言现象,并将其转化为语音档案,也就是对方言进行档案式保护,对于留住城市记忆和地方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扶风方言建档是全面加强“陕西记忆”的重要内容
  谝闲传、爷婆、乡党……扶风方言生动有趣,这些方言既是扶风人日常交流的语言,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方言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不刻意记载和保存将会渐渐消失,开展地方方言语音建档工作至关重要。传承和记录方言是我们履行“为国守史”的重要职责,是留住扶风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是陕西档案记忆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扶风方言建档是保护和传承西府方言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扶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法门寺为代表的佛文化旅游市场日益繁荣,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县城。同时,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许多土生土长的青少年对扶风方言较为生疏,当地成年人说话也时常夹带普通话,致使以耳闻口传、世代相传的方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扶风方言亟待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进行方言语音建档就是为了记录好扶风方言的发展史,为扶风方言史和地方历史的研究积累最原始的资料。
  (三)扶风方言建档是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方言不仅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符号,更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和传承方言就是抢救与传承以方言为载体的传统历史文化。千百年来,扶风地域不仅有秦腔等国之瑰宝,而且产生了眉户、曲子、快板等民间曲艺,同时还形成了与杨贵妃有关的贵妃梁、贵妃瀑、神仙洞、奇石山、杨珣墓等许多代代相传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谚语、歇后语、俗语等,它们是扶风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三、对方言进行档案式保护的优势
  目前,档案部门开展方言语音建档,既是责任所在,也具备优势条件。一是政府重视方言保护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项目,旨在保护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和语言文化遗产;2015年5月,陕西方言语音建档试点工作培训会召开,我省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正式启动,抢救保护方言,全面保存“陕西记忆”工程全面展开。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快,提供了有利条件。方言具有“非物质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建档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物质性”的音频、视频、图片等档案形式。而现代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方言档案的采集、管理和开发,凭借现代的音视频摄录技术可以采集到高保真、高清晰的方言语音。三是档案的本质属性与方言保护理念契合。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的本质属性,对方言采取档案式保护形成的档案,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方言的原始记录,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方言的语言内涵,避免方言在保护和传承中出现的“失真”现象,这与方言保护的价值取向及理念 相契合。四是档案馆具备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的条件。方言建档后产生大量的音频、视频等数字档案,能否长期有效地保存直接关系到整个保护工作的成败。而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依赖特定的物理环境,档案馆具备上述条件,能够有效地保存这些数字档案资源。
  四、主要做法
  (一)建立扶风方言数据库
  一是确定最具代表性的扶风方言。调查摸底、制作方言文本是最基础的环节。为此,我们专门邀请宝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教研室主任王应龙教授,为方言文本国际音标标注进行专业指导。为把最地道的、最具活力、最具扶风特色的词语、句子、故事、歌谣、戏曲等原始方言记录下来,我们从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挖掘、分类、考证,通过走访调研,查阅地情资料,筛选规定文本没有的词汇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短句、戏曲等,最终确定了扶风方言语音自选文本。对规定文本,我们和调查对象一起集思广益,把同一词汇的各种说法用同音汉字标注出来,做到记录完整,统一文本。发音人通过熟悉文本、反复朗读,固定方言发音,专家根据发音人多次朗读的音调,确定文本的方言读音,最后用国际音标进行逐字逐句标注。
  二是甄选最地道的扶风方言发音人。通过电视台向全县发布征集方言语音发音人的公告,并向城区方圆15里的4个镇(街)下发了推荐方言发音人的通知,由领导小组和专家通过与候选人当面交流,综合考虑年龄、出生地、生活经历及对规定文本中词汇、短句和故事的方言发音情况,最终甄选出赵德润等3位发音地道、正宗的发音人。同时,邀请语言专家对发音人进行培训,确保发音的专业性。
  三是编制语音发音文稿、录制声像档案。录制是方言语音档案建档的重头戏。为此扶风县方言建档的工作人员和发音人不辞辛苦,加班加点,反复熟悉文本内容,经过多次试读,补录剪辑,对规定的1000个单字例字、224个例词读音、337条规定词汇、64条短句、1个规定故事和91个地方自选词汇、25个语法句子、2个地方戏曲、1个故事,进行了视频录音电子档案的制作,并汇编《扶风地方方言资料文本》经专家评估论证后,在省、市和扶风县档案馆永久保存。
  (二)整合扶风方言资源
  方言的档案式保护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扶风县大胆创新,以政府为主导,开启“档案部门+”模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外力,形成优势互补、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力促“大档案”工作格局。我县被确定为试点单位后,我们及时向县委和政府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资金、宣传、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力保障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开展。
  二是系统上下联动,形成“档案部门+镇(街)+村(社区)”合力。为推进工作,我县成立了方言语音建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阶段及各环节具体任务,聚集全县之力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
  三是社会内外互动,形成“档案部门+高校+专家+媒体+百姓”的合力。专门邀请宝鸡地区最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宝鸡文理学院王应龙教授,对文本进行国际音标注音,对发音人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全程指导。同时,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扩大宣传效果。3个发音人反复熟悉文本内容。通过内外互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和保护方言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开展扶风方言保护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方言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共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们将以此次交流会为动力,继续加强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助力陕西文化强省建设。一是继续做好扶风方言的宣传工作。积极营造社会各方关注方言、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扶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二是继续做好扶风文字记录工作。进一步加强与有关专家、相关单位的合作,着力开展扶风方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编纂出版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扶风方言作品。三是建立扶风方言档案资源共享平台。聘请专业人员录制具有扶风地方特色的方言节目《贯乾的由来》《宋巧姣告状》《扶风我的家乡》,在宝鸡电视台《音韵宝鸡》、“宝鸡档案”微信平台上同步播出,进一步促进扶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方言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共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扶风县档案局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开展方言档案式保护与传承的内容、方式,为记录地方发展历史、留下美好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由宝鸡市档案学会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宝鸡档案政务微博
宝鸡档案微信公众号